一场突如其来的遭遇战打响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突袭。
在泰山压顶的危难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坚定沉着、指挥若定,作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一系列重大部署:果断作出关闭离汉离鄂通道的决策,决定实施史无前例的严格管控,及时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
在党中央号令下,4万多名医务人员奔赴前线,400多万名社区工作者日夜值守,凝聚起人民战争的磅礴力量。
经此一役,中国人民挺了过来!中国经济增速在主要经济体中率先“转正”,中国社会生机活力依旧。这道“加试题”让全面小康含金量更足。
2020年10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深圳,望着那株已枝繁叶茂的高山榕,意味深长地说:“8年了,弹指一挥间啊。选的这个地方很好,树冠能展开,树长得也快。”
穿越百年风云,时间是最公正的裁判。
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建成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公平正义阳光洒向大地……
全面小康的中国,正是梁启超在兵荒马乱中畅想的“雄飞时代”,正是李大钊在沉沉黑夜中向往的“青春之国家”,正是方志敏在敌人监狱中憧憬的“可爱的中国”。
伟大变革——应时代之变,答历史之问,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辉映中,书写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庄严宣告了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正是在这次党代会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党章,写在百年大党的旗帜上。
新时代,新思想,其来何从?
在“两个大局”交织激荡中,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宽广的战略眼光、深邃的历史思考和强烈的使命担当,提出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这是一场新发展理念的伟大实践——
2010年10.6%,2011年9.6%,2012年7.9%……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高增长,刚刚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经济增速走出下行曲线。
是沿用老办法拉增长,还是找新路径提质量?
2012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不能不顾客观条件、违背规律盲目追求高速度。”
明确“不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提出“新常态”,部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决推动发展方式转变。
思之深、行之笃。
山西太钢,全球最大不锈钢企业,一度巨额亏损。2017年、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走进这家企业考察调研。
第一次考察,太钢刚刚经历去产能之痛。
三年后,太钢涅槃重生,全球最薄“手撕钢”供不应求。见到习近平总书记走进生产车间,“85后”技术员廖席紧张又兴奋。
拿起一片“手撕钢”,总书记轻轻扭折了一下,称赞说:“百炼钢做成了绕指柔。”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15年10月,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开启了一场关系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
发展方式全面转变、发展结构大幅调整、发展动能加速转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站上新起点,朝着高质量发展不断迈进。
这是一场发展空间的战略重构——
2014年3月,乍暖还寒。
正在河南兰考调研指导的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九曲黄河的最后一弯——黄河东坝头段考察。
水阔风劲,河水裹挟泥沙滚滚东去,千百年来,黄河曾多次在这里决口改道。总书记伫立岸边眺望。
“黄河宁,天下平。”习近平总书记深有感慨,“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也是一部治国史。”
2019年9月,河南郑州。习近平总书记宣布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古老黄河,掀开了发展的崭新篇章。
不限一时一域,放眼9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着眼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用大战略运筹区域协调发展大棋局。
两条母亲河——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探索协同推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的新路;
三大城市群——京津冀、粤港澳、长三角,发挥集聚效应、构建新增长极和动力源;
四大经济区——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赋予时代新内涵、发展新方向。
以千秋大计的气魄谋划建设雄安新区;在新的更高起点上,赋予海南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历史新使命……
联南接北、承东启西,优势互补、双向互济。
习近平总书记在一个个关键处落子、彼此相连成势,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广阔空间。
这是一场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巨变——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聚焦“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份涉及15大领域、33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的方案出炉。
由此,中国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全新局面。
深知前路险峻,习近平总书记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果敢担当,亲自挂帅中央深改组(委),亲自把关掌舵、拍板决断、部署推进。
7年多来,从“夯基垒台”到“积厚成势”,改革的“四梁八柱”拔地而起,为民族复兴初步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全面依法治国;从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拉开改革开放以来最大规模机构改革大幕,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党的历史上首次系统描绘和部署中国之治“制度图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开辟出崭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