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勤学钻研、奋发有为的代名词;他是创新创效、争创一流的佼佼者;他是甘为人梯、精心授业的“热心人”。16个春夏秋冬的默默奉献,5800余天的恪尽职守,他始终奋战在设备管理第一线,用勤奋与专注守护着设备运行的安稳长满优。一叠叠证书奖状,见证了他的辛勤与收获;一本本工作日记,写满了他的成长历程。他,就是获评“河南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的开祥化工机动部部长姬冬央。
尽职尽责 精心管理保稳定
2008年,26岁的姬冬央原工作单位停产后入职开祥化工,他本着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原则,从一名普通员工做起,勤勤恳恳奋战在一线,沉下心来钻研现代煤化工电气仪表技术,练就一身过硬检修技能,迅速成长为能排除现场问题隐患、保障设备安全稳定运转的“行家里手”。
在担任电仪部室主任的4年时间里,他始终坚持让标准变成规范、让规范成为习惯的管理理念,强化设备精细化管理,突出抓完好装置和“标准化”创建等工作,主导编制了电气仪表专业《气化炉频繁动作阀门风险管控技术指导》等13个技术指导文件,把第一手资料和从业经验书面化、制度化。为提高岗位员工和管理人员执行力执行效率,创造性提出并运行实践《标准岗清单体系建设》,使各级岗位常规工作清单化、标准化,严格落实现场网格化管理责任,进一步提升全员设备管理意识,带动各装置标准化创建。
2014年,姬冬央担任电仪部副部长,他工作精益求精,严格落实设备电气仪表的安全管理,每天坚持到一线检查指导装置技术员开展各项工作,定期组织检查现场设备,督促装置做好整改闭环和预防性检修工作,多年来未发生过一起电气设备检修事故,为企业持续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原因不清楚、问题不彻底解决,就绝不放过。”姬冬央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记得2016年的冬天,义马地区遭遇了30年不遇的极寒天气,漫天大雪,开祥化工气化炉框架上的温度计显示为零下16度,多个重要仪表点不能正常显示,数个阀门开关卡涩,严重影响了气化装置的安全稳定运行。他二话不说,迅速带领电仪的8名同事组成应急小组,冒着大风雪在四面透风的框架上,对重要仪表点进行吹扫检查,从位于83米高的反吹装置到0米地面的电磁阀,连夜彻查牵引传动系统的每个阀门和每个仪表。为了钻进钻出方便,姬冬央脱去厚厚的棉服,手指冻僵了,就赶紧搓一搓,对着手哈口热气,再跺跺脚接着查。他和小组成员们一直坚守在气化炉上,将脚印和身影刻在气化装置的每个角落,经过两天一夜的奋战,各仪表点和电磁阀终于逐渐恢复了正常运行,避免了因极寒天气阀门骤然卡涩导致系统停车的情况发生。
那一年,气化炉连运335天,其间经历过极寒天气的考验、经历过阀门反复堵塞的麻烦、经历过电磁阀开关不到位等诸多困难,正是因为有他这样吃苦耐劳、不怕困难、尽职尽责的“电气仪表领头人”,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制约长周期稳定运行的问题。2016年,仅减少非计划停车这一项就为企业节约资金近3000万元。
当大家说起壳牌气化炉“工艺流程难、仪表点众多、阀门众多”时,他总是一脸认真说到:办法总比困难多,咱们只要肯动脑、肯动手、肯钻研,就没有迈不过去的“火焰山”。
现在,他走上设备管理岗位,但他依然经常出现在设备维保现场,他说:“以前要开好设备、修好设备,现在更要管好设备。”
迎难为上 攻坚啃硬显担当
近年来,开祥化工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在创新方面始终走在行业前列,敢想敢干的他成为了公司创新队伍的践行者和引领人。
创新源于敢于解决工艺难题。“生产现场是我们工作的战场,保障运行是我们的职责所在。”姬冬央常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不论是日常抢修还是装置大修,只要现场需要,他总会第一时间到达,与检修人员、设备技术人员一起,分析故障原因、讨论施工方案、指导解决检修中出现的困难。
姬冬央在工作中经常带着问题去思考,带着疑问严谨操作。开祥化工现使用的荷兰壳牌气化炉内有一种关键的仪表控制阀,叫做锁斗阀,这种阀门的作用是用于传输煤粉和排渣。气化炉连运需要这个阀门平均每小时开关4次以上,加上阀门内部流动介质的磨损,运行时间一长,锁斗阀会频繁出现卡涩、打不开、关不住等问题。若煤粉输不到气化炉中,或气化炉的灰、渣不能及时排出,就会造成装置不能正常运行,甚至停车。这个问题曾一度制约装置的安全稳定运行,国内又没有可参考借鉴的技术和设备,电仪人员时刻面临着紧急抢修锁斗阀的尴尬处境。
姬冬央在第一次前去检修锁斗阀卡涩问题时,就在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根除这个问题!他按照之前解决问题的思路,“查资料,理论+实际”,借着检修锁斗阀的机会,他仔细观察阀门动作,将阀门仪表控制部分的工作原理一点点进行拆解、核对,找出解决问题的“钥匙”,最终通过将锁斗阀内气路控制单元与气动执行单元分体安装,气路输送单元由金属软管进行连接,使气路控制单元与气动执行单元脱离,避免粉尘、高温、振动环境的干扰,实现了锁斗球阀稳定运行,一举攻克了锁斗阀仪控部门故障率高、人员检修作业强度大、频次多的难题,这项创新也获得了国家专利。
工作十六年以来,他主导的技术创新约有150余项,大众创新600余项,发表各类论文26篇,获得专利4项,为企业创造的经济效益超900万元,姬冬央工匠创新工作室被河南省授予“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他也被河南能源集团评为第四届河南能源大工匠。
甘为人梯 接续培养促成长
一木不成林,一花难是春。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一间房到一层楼。看到自己带领的团队日渐壮大,姬冬央心里想:要让部门成员“握指成拳”干大事,只有他自己专业精通是远远不够的,企业这么大,需要的高精尖人才很多,只有建立一支专业素质过硬、整体素质过高的团队才能满足日益壮大的企业需求。
2015年,为了推动企业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在公司的帮助下,成立了姬冬央工匠创新工作室,自此形成了“部门-班组-攻关组”的“158”创新工作平台,即部门级的1个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依托班组的5个班组工匠工作站,技术骨干牵头的8个专业攻关小组。攻关小组以技术创新为抓手,以降低生成成本,以提高生产效率为宗旨,积极开展电气仪表技术瓶颈问题的攻关、创新型技术团队建设、培养精尖型专业技能人才、先进技术引进转化吸收应用、系统安全和节能减排改造、工厂智能化数字化转型等。先后解决了煤气化装置高静压微压差测量的凝液干扰问题、负压系统列管式氨冷却器液位检测杂质干扰、安全仪表(SIS)系统改造等“疑难杂症”问题。值得一提的是BDO装置炔醛法於浆床催化剂过滤系统高精度滤盘改造应用,还获得河南能源集团科技进步一等奖。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姬冬央深谙这个道理。他作为创新工作室的主要成员,尽可能地把自己的知识教给年轻骨干们,让他们得以传承。光“现场记录宝典”他就总结了八九本,每次去现场发现的问题、解决的方案一一记录,解决一项划掉一项。“宝典”总结提炼一项,里面记载的都是技术精华,为他开展技术讲座提供支撑。他还组织青年职工参加专业竞赛、参与装置检修全过程,让他们在学中干、在干中学,在现场实践中得到锻炼成长,有效促进了青年职工能力素质提升,也锤炼了他们不惧困难、不怕吃苦的作风。近三年来,14名创新工作室成员成为电仪专业技术骨干或担任主任师、主任工程师等职务,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平凡是所有人的配色,但在平凡中坚守,融入匠心,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姬冬央“择一业,终一生”,用自己的执着、拼搏和奉献,不断谱写新时代劳模的匠心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