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首深耕 筑梦乡村振兴——乡村振兴劳模出彩“十大领军人物”李水泉事迹材料
李水泉,济源市克井镇柿槟村党支部书记,全国劳动模范。自1988年被选任为柿槟村党支部书记至今,已经在这个岗位上干了整整35年。李水泉和他的班子成员经历过11次村两委换届选举,每次都是连选连任,满票高票当选。老百姓都说:能给群众带来幸福生活的干部,我们信任!
35年前,柿槟村的情况“苦不堪言”,在当年城镇人均月工资只有50元的情况下,村集体外债高达83万元。老百姓生活条件更差,当时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有女不嫁柿槟村,烧黄蒿,燎圪针,石头子硌断脚后跟”。李水泉就任时,亲戚朋友一致反对,认为这样的烂摊子只会把他拖入泥潭,群众也不抱多高期望,个别干部想打退堂鼓。可是,李水泉坚信:只要方向对路,班子团结,一心一意给群众办实事,一定会干出名堂,一定能让柿槟村民过上好日子!
历经35年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李水泉的誓言变成了现实。2021年底,全村集体总产值完成17亿元,上缴国家税收4500万,村集体收入8200万元,人均发放福利6500元;60岁以上老人大部分住进了村办养老院,享受着7200元养老金和1000元的福利;村里办有幼儿园,每年考上大学的学生都有助学金。柿槟村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全国综合治理示范村”等多项荣誉称号!
柿槟村35年翻天覆地的巨变,靠的是党的正确领导,改革开放带来的发展机遇。对于柿槟村的发展,群众总结了四句话:“一台装载机起家”“一条专用铁路货场发家”“一个实业公司持家”“一个物流公司是希望之家”。
柿槟村地理位置比较好,侯月铁路、焦柳铁路在村东交汇,南面坐落着济源火车站。李水泉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想方设法购置一台装载机,服务车站装卸,增加集体收入。当时一台机器18.5万元,村集体没钱,李水泉个人带头集资,用自家房子作抵押,带领班子成员集了12万元,赊购一台装载机回来,仅半年,村民们就赚了20多万元。
随后,李水泉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因地制宜,紧抓机遇,排除千难万阻,多次往返北京、郑州等地,用一年半时间跑来了批复手续,1994年7月修建了济源第一家村办铁路专用线,年创利税500余万元,闯开了兴村富民的小康路。两年后,柿槟村创办柿槟集团公司,开启了集体经济的规模化、专业化、集团化大生产。现在集团旗下有仓储物流公司、工程公司、实业公司、服务公司、投资公司、园林公司6个企业。近年来,集团公司的发展紧跟国家政策变化,不断加大环保改造力度,增加技改经费投入,企业生产逐渐向集约化、智能化、环保化方向转变,走上了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当了35年的村支部书记、村长,李水泉有三点感悟:一是不能有私心。他就任后就定下“三不准”:即村干部不准在私营企业兼职,不准在外经商、办企业;不准侵占公物、接受群众的吃请。几十年来,村两委一直坚持这样做,群众是大家的监督员,他们看在眼里,赞在心里。二是干事有恒心。干什么事都不容易,都不是轻而易举就能成功的,一定要有愚公移山坚韧不拔的毅力,咬定青山不放松。三是一定要坚守初心。作为基层党支部书记,就是要实打实给村民谋幸福,给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守住这样的初心,就能紧跟党的领导走在前,就能得到干部群众的支持齐心协力办成事!
在国家高速发展的大好时代,李水泉很庆幸自己能以绵薄之力为柿槟村、为济源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做出点贡献。虽然已年近七十,但他相信,初心永不变,精神永不老,柿槟村的明天定会更加灿烂!。